中文摘要
HBsAg、HBeAg、HBV-DNA 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檢測及核苷類似物抗病毒療效在 HBV 相關性肝病中的臨床研究分析背景:
乙型肝炎是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傳染性疾病,每年約有 100 萬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細胞癌。我國乙肝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高達 8%-10%,約占世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總量的 1/3,乙型肝炎病人和攜帶者傳染性高低主要取決于血液中 HBV-DNA 水平,但 HBV-DNA定量檢測存在設備復雜、檢驗環境防污染條件要求嚴格、費用較高等相對不利因素,并隨著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檢測技術成熟及廣泛應用,分析 HBsAg、HBeAg及 HBV-DNA 定量之間相關性,根據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水平反映機體 HBV-DNA復制情況成為研究熱潮。此外因 HBV 感染者的基因背景及免疫狀態不同,所感染的 HBV 基因特性也不同,導致不同基因型患者臨床疾病譜、病毒學、血清學指標、臨床預后不盡相同,不同基因型 HBsAg、HBeAg 及 HBV-DNA 定量之間相關性亦存在差異。HBV 持續復制和肝臟炎性反應壞死是肝炎肝硬化病情進展的主要決定因素,最新國際指南建議對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無論處于代償期還是失代償期只要HBV-DNA 陽性,均應盡早開始抗病毒治療。由于干擾素治療乙肝肝硬化效率較低,且干擾素類藥物的免疫調節機制可加重肝硬化患者的肝損傷程度,目前治療乙肝肝硬化多采用核苷類似物。因代償期乙肝肝硬化 5 年生存率為為 55%,進入失代償肝硬化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僅為 14%,因此臨床上多選用抗病毒作用強、起效快、副作用小的核苷類似物。
目的:
1、分析探討慢性 HBV 感染不同階段基線水平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及HBV-DNA 定量相關性及變化趨勢。2、檢測乙肝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之間區別。3、分析核苷類似物治療乙肝肝硬化患者臨床療效。
方法:
1、將 264 例慢性 HBV 感染患者分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代償期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原發性肝癌階段四個階段,分別于基線水平進行 HBsAg定量、HBeAg 定量及 HBV-DNA 定量檢測。2、對 104 例慢性 HBV 感染者進行乙肝基因型檢測,對不同基因型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HBV-DNA 定量及生化學指標進行比較。3、分別按臨床用藥、基線血清 HBV-DNA 水平及 Child-Pugh 分級三方面回顧性分析核苷類似物治療 70 例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臨床療效。
結果:
1、264 例基線水平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及 HBV-DNA 定量檢測結果顯示:
(1)HBsAg 定量與 HBV-DNA 定量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僅 HBeAg(-)慢性乙型肝炎階段兩者呈正相關,而 HBeAg(+)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癌階段兩者無相關性。(2)HBeAg 定量與 HBV-DNA 定量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HBeAg(+)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階段兩者呈正相關,而 HBeAg(-)慢性乙型肝炎、原發性肝癌階段兩者無相關性。(3)隨著慢性 HBV 感染由慢性肝炎進入肝硬化、原發性肝癌階段 HBeAg 定量、HBV-DNA 定量呈逐漸下降趨勢。2、104 例乙肝基因型檢測結果顯示:(1)慢性 HBV 感染患者以 C 基因型為主,所占比例為 76.92%,基因 C 型更易發展為乙肝肝硬化,而基因 B 型更易發展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B、C 基因型 HBeAg 陽性率、基線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HBV-DNA 定量水平及 ALT、ALB、CHE、AFP 等生化學指標無差異。3、回顧性分析核苷類似物治療 70 例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臨床療效顯示:(1)按用藥分為恩替卡韋及拉米夫定治療組,兩治療組 4 周、12 周、24 周及 48 周病毒學應答率、HBV-DNA 陰轉率、血清學應答率、生化學指標改善等方面兩治療無明顯差異;但在生化學應答率方面恩替卡韋 24 周生化學應答率優于拉米夫定;在病毒學突破率方面拉米夫定在治療 24 周時即可出現病毒學突破,在 48 周內拉米夫定病毒學突破率可達 11.9%,恩替卡韋在治療至 48 周內無病毒學突破發生。(2)按基線血清 HBV-DNA 水平分為基線血清 HBV-DNA<5log10IU/mL 低病毒復制組及≥5log10IU/mL 的高病毒復制組,研究發現基線血清 HBV-DNA<5log10IU/mL 組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應用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 48 周內病毒學應答率、HBV-DNA 陰轉率、血清學應答率及生化學應答率等方面均優于≥5log10IU/mL 組,但基線血清 HBV-DNA<5log10IU/mL 組的病毒學突破率亦高,治療至 48 周時兩治療組的病毒學突破率依次為 10.52%、6.25%。(3)按 Child-Pugh 評分及分級標準將接受治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分為Child-Pugh A、B、C 級三組,研究顯示 Child-Pugh A 級乙肝肝硬化患者 24 周血清學應答率優于 C 級,治療至 48 周時 A、B 級別均優于 C 級。
結論:
1、慢性 HBV 感染患者在慢性肝炎(CHB)及肝硬化(LC)階段 HBeAg 定量與HBV-DNA 定量正相關,隨著慢性肝炎進入肝硬化、原發性肝癌階段,HBeAg 定量與 HBV-DNA 定量逐漸降低。2、不同基因型感染臨床疾病譜不同。3、恩替卡韋治療乙肝肝硬化 48 周內在生化學應答率、病毒學突破率方面優于拉米夫定。4、乙肝肝硬化患者基線血清HBV-DNA<5log10IU/mL應用核苷類似物治療在48周內臨床療效優于≥5log10IU/mL。5、Child-Pugh 級別越早,血清學應答率越高。
關鍵詞:
慢性 HBV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 e 抗原,乙肝基因型
目 錄
第 1 章 引言
第 2 章 綜述
2.1 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方式、病毒學特點及乙型肝炎感染自然史
2.2 HBV 血清學指標及常見的 HBV 變異
2.3 HBSAG、HBEAG 與 HBV-DNA 定量檢測的意義
2.4 乙肝基因型發現、種類及分布特點
2.5 乙肝基因型與肝臟疾病、抗病毒療效關系
2.6 常見肝合成功能指標及意義
2.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適應癥
2.8 抗病毒治療應答分類方法
2.9 常用的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分類、抗病毒作用機制及臨床療效
2.10 總結
第 3 章 資料和方法
3.1 研究對象
3.2 診斷標準
3.3 排除標準
3.4 治療方法
3.5 觀察指標
3.6 分析方法
3.7 實驗試劑及儀器
3.8 統計處理
第 4 章 結果
4.1 慢性 HBV 感染不同階段基線水平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與HBV-DNA 定量相關性分析及三者在慢性 HBV 感染不同階段均值變化趨勢
4.2 乙肝基因型檢測結果回報
4.3 乙肝肝硬化患者核苷類似物抗病毒療效結果回報
第 5 章 討論
5.1 慢性 HBV 感染不同階段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及 HBV-DNA定量相關性及變化趨勢分析
5.2 乙肝基因型臨床表型、病毒學、血清學等臨床指標分析
5.3 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治療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臨床療效觀察
5.4 基線 HBV-DNA 定量水平、治療前 CHILD-PUGH 級別與核苷類似物治療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臨床療效關系的比較
第 6 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