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 言
卒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導致死亡和致殘的主要疾病,為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1]。據推測,因人口老齡化等原因,加上對卒中危險因素的控制不足,由卒中造成的死亡在未來 30 年內將成指數增長[2]。我國每年大約有 1500000–2000000 例新發卒中發生,每年的卒中發病患者中有 30%是既往患卒中后再發的,在總的卒中患者中,有約 80%是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或 TIA 的早期卒中再發風險最高。因此,針對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的二級預防非常重要,且開始的越早越好。而除了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外,抗血小板和抗凝則是一項重要的預防措施。
在非心源性卒中的長期二級預防中,阿司匹林是應用最早且最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且阿司匹林是相對安全且經濟上容易承擔的長期應用的藥物,但是阿司匹林僅能使卒中患者大的血管事件的相對風險降低約 13%。而且阿司匹林在腦出血風險相對高的亞洲人群中可能沒有那么安全。氯吡格雷、雙嘧達莫加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在缺血性卒中的二級預防中表現出了優于阿司匹林的效果。而三氟柳與阿司匹林效果相近且出血風險更低。但是除了 PRoFESS研究外,目前尚沒有其他的阿司匹林加雙嘧達莫、氯吡格雷、三氟柳及西洛他唑之間任何兩兩直接對比的卒中二級預防的研究。
在判定藥物治療效果的時候,藥物與安慰劑或另外一種藥物做直接對比的研究是提供其療效依據的金標準。然而,直接對比并不總是存在或可行,因此,間接對比對提供不同藥物治療療效的對比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且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網狀 meta 分析即是一種間接對比的方法,其核心是,有現有的 A 藥與 B 藥的研究,也有 B 藥與 C 藥的對比研究,通過收集所有相關的研究進行網狀 meta 分析,可得出 A 藥與 C 藥對比的直觀的數據。2008 年發表的關于卒中抗血小板二級預防的網狀 meta 分析的文章未能納入最新的研究且沒有評價出血風險等不良反應[3]。而 2013 年剛剛發表的另外一篇相關研究有大部分隨機對照研究沒有納入[4]。因此,為了評價不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療效和安全性的差異,本研究收集相關的隨機對照研究,對其效果和安全性進行網狀 meta 分析,以期對臨床選藥提供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