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IVIM 和 DKI 在胰腺癌與慢性腫塊型胰腺炎鑒別診斷價值研究
目的:初步評價 IVIM 和 DKI 的參數在胰腺癌與慢性腫塊型胰腺炎鑒別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材料與方法:2013 年 7 月至 2014 年 3 月共有 14 名經病理證實的胰腺癌患者(男 9 名,女 5 名,年齡 52~73 歲,中位年齡 62 歲)、9 名經病理(n=3)及臨床隨訪(n=6)證實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男 4名,女 5 名,年 39~69 歲,中位年齡 51 歲)納入本研究。受試者在3.0T 飛利浦磁共振掃描儀上分別接受 11 個 b 值的呼吸觸發 IVIM 序列掃描,(b 值設定為 0,25,50,75,100,150,200,300,400,600,800s/mm2),以及 5 個 b 值的呼吸觸發 DKI 序列掃描,(b 值設定為 0,500,1000,1500,2000 s/mm2)。應用 IVIM 模型計算 D、f 及 D*,應用DKI 模型計算 MD 及 MK,選取 b 值 0 及 600 擬合計算表觀彌散系數ADC 值。通過方差分析及 q 檢驗比較各參數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間的差異;采用 ROC 曲線分析比較 IVIM 及 DKI 在診斷及鑒別診斷的價值。
結果:f 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間均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8.36±2.34vs 13.77±3.22 vs25.1±5.8%,P<0.01);D*在胰腺癌和胰腺炎低于正常胰腺(29±8.8 /35±6.2vs57.1±7.8×10-3mm2/s,P<0.05),但在胰腺癌及胰腺炎間無統計學差異(P=0.100);D 在慢性胰腺炎中低于胰腺癌和正常胰腺(0.98±0.15 vs1.26±0.19/ 1.32±0.17×10-3mm2/s,P<0.05),但在胰腺癌和正常胰腺間無統計學差異(P=0.413);Mk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間均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0.90±0.056vs0.82±0.034vs0.66±0.15,p<0.01 ),MD 在正常胰腺中明 顯 高 于 胰 腺 癌 及 慢 性 胰 腺 炎 ( 2.30±0.20vs2.06±0.12/2.02±0.13×10-3mm2/s,P<0.05),但在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間無統計學差異(P=0.418);ADC 值在正常胰腺顯著高于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1.38±0.24 vs1.09±0.19/1.11±0.16×10-3mm2/s,P<0.01),但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間無統計學差異(P=0.883)。IVIM 的參數 f及 DKI 的參數 MK 的 ROC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 0.92 和 0.86,兩者間無統計學差異(P=0.532)。
結論:與正常胰腺組織和慢性腫塊型胰腺炎相比,胰腺癌病變區域 f 值明顯降低、MK 值明顯增高。IVIM 模型和 DKI 模型對胰腺癌和慢性腫塊型胰腺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IVIM,f 灌注分數,D*假性擴散系數,D 擴散系數,DKI,MK平均峰度,DWI,ADC 值,胰腺癌,胰腺炎
目 錄
第 1 章 引 言
第 2 章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2 MRI 成像
2.2.1 儀器設備及掃描準備
2.2.2 數據處理及感興趣區的選擇
2.3 統計學分析
第 3 章 結 果
第 4 章 討 論
4.1 IVIM 及 DKI 模型的基本原理
4.2 既往研究情況及本研究情況分析
4.3 局限性
第 5 章 結 論
參考文獻
綜 述.
1 IVIM 和 DKI 基本原理
1.1 IVIM 基本原理
1.2 DKI 基本原理
2 腹部應用研究現狀
2.1 IVIM 在腹部應用研究現狀
2.2 DKI 在腹部應用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