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資料與方法
3.1 文獻檢索
以“cerebrovascular accident”、“ischemic stroke”、“cerebralinfarction”、“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stroke”為檢索詞與“aspirin”、“clopidogrel”、“plavix”、“dipyridamole”、“ticlopidine”、“thienopyridines”、“cilostazol”及“triflusal”進行組合,在 Pubmed 及 Embase 進行檢索。檢索日期為 2013 年 10 月 30 日之前。對檢索結果限定為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對檢索所得文獻首先閱讀題目和/或摘要,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對于閱讀文獻題目和摘要后未被排除的文獻,進一步閱讀全文以判斷是否符合納入標準。同時收集與卒中抗血小板二級預防相關的 meta 分析或系統綜述,篩查其納入的研究,以保證查全。另外篩查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以保證查全。
3.2 納入與排除標準
3.2.1 納入標準
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缺血性卒中/TIA 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的二級預防的研究;研究需為長期的二級預防的研究,時間為 3 個月以上;需為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噻氯匹定、三氟柳及雙嘧達莫六種抗血小板藥物與安慰劑、互相之間或與不同劑量的同種藥物間的對比,包括聯合用藥的研究。
3.2.2 排除標準
排除研究對象為多種類型(如包括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或其他類型缺血性血管病的研究,如研究對象為多種缺血性血管病且對缺血性卒中/TIA 亞組數據有分別報道,則納入該部分數據;排除研究時間小于 3 個月的研究;排除研究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在缺血性卒中/TIA 二級預防中作用的研究;當一項研究被重復報道時,納入信息最充分的報道;排除隊列研究等非隨機對照研究。
3.3 數據收集
對納入的研究進行數據收集與整理。制定相應的表格對各研究的基本信息和數據進行收集。認真閱讀納入的文獻,收集的基本信息有:發表年份,研究名稱或第一作者名字,研究的樣本量,研究所在地區,納入患者的診斷,各抗血小板藥物的劑量,納入樣本的性別、平均年齡、高血壓病比例及糖尿病比例,缺血性卒中/TIA 事件距研究開始的時間,研究隨訪時間。另外收集各項研究中各組病例數及達到各結局指標的例數。
3.4 結局指標
該研究選取的主要結局指標為復合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其他結局指標包括再發卒中、再發缺血性卒中及所有出血事件。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包括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內出血。出血事件包括顱內及顱外出血。
3.5 統計分析
應用 R 軟件和 WinBUGS v.1.4.3 (MRC Biostatistics Unit, Cambridge, UK)進行統計分析。采用貝葉斯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網狀 meta 分析對各結果指標進行合并分析。另外應用 meta 分析的方法對不同藥物直接對比的研究進行合并分析,直接對比時采用 Q 檢驗和 I2檢驗進行異質性檢驗,如 Q 檢驗 P 值小于0.1 和/或 I2大于 50%,表明研究間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數據,否則表明各研究間無異質性或異質性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數據。計算各結局指標的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 95%置信區間(Confidenceinterval,CI)。當 95% CI 的取值區間不包括 1 時表示有統計學意義。另外進行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