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 言
胰腺癌是胰腺的常見惡性腫瘤,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根據美國癌癥學會報道,胰腺癌在東、西方國家中占最常見癌癥死亡原因前列[1],所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其預后至關重要,但是腫塊型胰腺炎在胰腺病變中發病率也很高,由于二者的治療方案和臨床預后截然不同,這就要求治療前做出正確診斷。常規影像學檢查CT及MRI增強掃描在二者的區分上有一定作用,但是也存在困難。
有研究顯示:CT 灌注成像結果顯示兩者的血流灌注參數有顯著差異[2],對兩者的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但 CT 灌注成像較高的放射劑量以及對比劑引起的腎毒性損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與 CT 相比,MR 具有更好的軟組織分辨力,顯示腫塊能力較好,且無輻射性。近年來,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這種無創性反映活體組織內部水分子擴散過程的檢查方法,在臨床上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其不僅可以通過圖像觀察體內組織、器官的功能狀態,還能通過測量表觀彌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對組織內水分子的彌散進行定量評估[3],被廣泛應用于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腫瘤療效的評估等臨床研究中。然而,在活體組織中,不僅有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還有微循環毛細血管灌注的影響,Le Bihan[4]等在上世界 80 年代,提出了體素內不相干運動( intravoxel incoherentmotion,IVIM)的概念。DWI 和 IVIM 技術的理論基礎是水分子在活體組織內擴散呈現正態分布,然而,更新的研究發現,在高 b 值下,由于受到局部組織結構和病變區域特殊細胞形態變化的影響,真正的水分子彌散呈非正態分布[5],基于這一理論的擴散峰度成像(diffusionkurtosis imaging DKI)理論在 2005 年由紐約大學 Jensen[6]教授提出,成為臨床上非常有前景的新技術。目前應用 IVIM 在胰腺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國內外均有初步研究,但聯合 DKI 在胰腺癌與腫塊型胰腺炎鑒別診斷方面僅見少量報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評價 IVIM和 DKI 的參數在胰腺癌與慢性腫塊型胰腺炎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