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013 年 7 月至 2014 年 3 月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行 MR IVIM及 DKI 掃描 25 例胰腺占位患者(男 15 例,女 10 例,年齡 39-73 歲,中位年齡 58 歲),其中 2 例患者由于不能配合呼吸,運動偽影重,予以排除,其余 23 例患者掃描圖像質量良好納入研究。23 例患者中 17例于 MR 檢查 2 周內行胰腺切除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胰體尾切除術)及穿刺活檢,手術及穿刺病理結果證實胰腺癌 14 例,慢性腫塊型胰腺炎患者 3 例;臨床隨訪證實 6 例是慢性腫塊型胰腺炎(患者4-8 周后復查胰腺 CT,病灶范圍明顯減小)。胰腺癌組中,腫塊位于胰頭部 9 例、胰體尾部 5 例,腫瘤大小約為 2.8~7.3cm,慢性腫塊型胰腺炎組中,腫塊位于胰頭部 6 例、胰體尾部 3 例,病變大小約為3.1~8.2cm。
2.2 MRI 成像
2.2.1 儀器設備及掃描準備
使用 PHILIPS 3.0T 掃描儀及 16 通道體部專用相控陣線圈。掃描時取仰臥位,囑受試者做平靜呼吸并盡量保持呼吸頻率及幅度一致。
采 用 橫 軸 位 單 次 激 發 自 旋 平 面 回 波 擴 散 加 權 成 像(SS-EPI-DWI),IVIM 模型 b 值選擇與 Markus Graf[7]對于胰腺的研究一樣的 b 值{25, 50, 75, 100, 150, 200, 300, 400, 600,800};DKI 模型b 值的選擇同 Rosenkrantz[8]等對前列腺癌的研究一樣的 b 值{0,500,1000,1500,2000}。TE 選擇 Min TE(61.9~64.9ms);TR 3333~5000ms;帶寬±250kH;在三個方向上施加擴散梯度;NEX 4;FOV 36×36~40×40cm,PHASE FOV 0.8~0.9;矩陣 160×160,重建矩陣 256×256;層厚 5mm;掃描層數 14 層;掃描方式為呼吸觸發連續掃描,掃描時間分別為 7 分鐘及 5 分鐘左右。掃描范圍以胰腺為中心包括全部胰腺及病變范圍。
2.2.2 數據處理及感興趣區的選擇
將 IVIM 及 DKI 掃描數據上傳至后處理工作站,應用 The IDLVirtual Machine 軟件,自動生成相應的 f 圖、D*圖、D 圖及 MD 圖、MK 圖。參考患者的 MRI T2 圖像,確定病變部位以及注意病變內部的囊變、壞死區。在生成的 f 圖、D*圖、D 圖及 MD 圖、MK 圖上選取病變范圍最大的層面及正常胰腺顯示最清晰的層面分別畫 3 個面積等大的 ROI,畫取面積約為 75~240mm2,且避開胰管、鄰近血管、病變內部壞死囊變區,由兩名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放射線科醫生各測量一遍,每人每例患者各放置三次 ROI,分別取其均值記錄。
2.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通過方差分析及q檢驗兩兩比較所得IVIM及DKI參數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間的差異,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 ROC)曲線,比較IVIM及DKI的診斷價值,ROC曲線下面積在0.5-0.7 之間時診斷價值較低,在0.7-0.9 之間時診斷價值中等,在0.9 以上時診斷價值較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