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錢遜。以德治國看教育的地位和師德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1(11)。
[2] 朱仁寶。現代教師素質論[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2)。
[3] 孫志斌,張為樂。師德建設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首要問題[J].教育,2006(25)。
[4] 李啟慧。加強師德建設提高育人水平[J].云南教育·視界,2005(12)。
[5] 李彩霞,曾青生。試論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建設[J].求實,1998(5)。
[6] 于相斌。如何加強教師的師德修養[J].教師,2014(16)。
[7] 孟翔。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幾點認識[J].教育管理,2012(10)。
[8] 曹紅戰。增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研究[J].考試周刊,2011 (8)。
[9] 袁泉。談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J].教師建設,2012(5)。
[10] 李敏,檀傳寶。師德崇高性與底線師德[J].課程·教材·教法,2008(6)。
[11] 黃功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素質的內涵解析及提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
[12] 錢軍。對新形勢下加強師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2007(S1)。
[13] 祝瑞松。學校師德教育的“有痕”與“無痕”[J].上海教育科研,2014(4)。
[14] 施愛國。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J].湖南教育(上),2013(11)。
[15] 丁化。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2015(3)。
[16] 楊芷英。教師職業道德新編版[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17] 張建成。把青年教師培養成學校發展的有生力量[J].河南教育,2004(6)。
[18] 楊啟亮。教師道德發展的幾個境界[J].教育發展研究,2009(6)。
[19] 鄭東和。推動師德建設發展與創新途徑的探討[J].文教資料,2010(19)。
[20] 胡黃卿,陳菲莉。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淺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6)。
[21] 沈健。餞行師德創先爭優辦人民滿意教育[J].江蘇教育,2011(8)。
[22] 教育部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J].人民教育,2015(8)。
[23] 李清雁。教師道德釋義對師德建設的啟示[J].教育學術月刊,2009(7)。
[24] 李敏。教師道德與教師職業道德辨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9(4)。
[25] 龔樂進。素質教育下的教師道德[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6] 連秀云。新世紀教師職業道德修養[J].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7] 周德義,楊志紅。師德修養論[J].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8] 林建春。對師德建設的認識[J].科學教育。2005(3)。
[29] 王曉輝。新課改下的教師道德建設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9)。
[30] 檀傳寶。中學師德建設調查十大發現[J].中國德育,2010.
[31] 朱洪旭。師德建設是學校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7.
[32] 王強、武振華。關于師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
[33] 陳雙燕。師德事件引發的思索[J].教育實踐與管理,2009.
[34] 劉洪齊。中學教師的師德建設問題探討[J].群文天地,2011(11)。
[35] 吳安春。德性教師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6] 孫學策。教育教學中師德修養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7] 錢煥琦。教師職業道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8] 任順元。師德概論[M].杭州:浙江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9]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40] 檀傳寶。走向新師德--師德現狀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
[41] 黃正平,劉守旗。教師職業道德新編[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2] 閆小柳,趙忠義。師德修養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3] “十八大”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湖南日報,2012-11-08.
[44] 宋呂銀。學校是師德師風建設的主陣地[N].泰州日報,2011.
[45] 蔣廷玉。有償家教、掛名導師均屬失德行為[N].新華日報,2011.
[46] Gerhard Glomm. Inequality, majority and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public educationfunding[J].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4(9)。
[47] Research & Devel opment S tatistics At A Glance2007-2008:Development of S cienceand Technology[R].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ology. Govt. of India,2008.
[48] Peter L.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M]. Anchor Books,Doubleday & Company,Inc.1990.
[49] Ryan and Cooper. Those Who Can, Teach[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5.
[50] Ivor FGoodson. The Changing Cumiculum[M].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 1997.
致 謝
時光流逝,一轉眼研究生三年的學習生活已經結束。回首過去的三年的時間,我覺得過的有意義、充實,而且還有很多收獲。在學習期間我結交了不少良師益友,為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梁麗芝教授。她平易近人、治學嚴謹,論文的完成凝聚了梁教授的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她對我學習和生活上的關心和幫助,我將銘記在心。
感謝湘潭大學的任課教師在我學習中給予我的幫助。
感謝雨花區教育局政工人事科的同事,是他們無私提供大量的素材,我才能如期完成論文。最后感謝我的家人和朋友,感謝你們在這三年一直默默的鼓勵我,支持我,幫助我。
由于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各位教師的批評指正。本人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會更加努力,爭取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