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國家政府會參與衛生財政補償方式決策,制定政府衛生預算目標,并將其細化到具體醫療衛生機構或財政撥款項目[1].我國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財政框架,并于2000年起陸續啟動和推進了部門預算制度改革,已經基本構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與國際慣例相接軌的預算管理體制框架。項目支出預算是公立醫院為完成其特定工作任務或事業發展目標,在基本支出預算之外編制的年度項目支出計劃,包括基本建設、大型修繕及大型購置等項目支出。目前,部分公立醫院預算管理意識淡薄,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不夠,與政策、改革、規劃及單位中長期發展結合不緊密,編制和執行“兩張皮”,只是將預算編制作為申報經費的手段;預算決策缺乏科學合理的立項,論證不充分,項目質量不高,項目庫建設滯后,績效目標編制不規范;預算執行進度較慢,預算執行與項目進度不匹配,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績效管理需要加強[2].現有政策文件對公立醫院財政預算項目績效管理做了原則性的規定,缺乏符合項目特點、可操作的分項目績效指標內容和指標值。部分公立醫院財務人員仍然面臨以下困惑:績效目標申報表如何填、年度績效目標申報中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填什么?本研究擬對公立醫院財政項目支出預算管理進行探討。
1 公立醫院財政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相關政策
1.1全國層面關于財政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政策
為深化預算管理改革,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全國層面印發了 《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預算執行管理的通知》(財預 〔2014〕85號)、《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 〔2014〕45號)、《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央部門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通知》(財預 〔2015〕82號)、《中央部門預算績效目標管理辦法》(財預 〔2015〕88號)等文件,要求把績效管理理念和要求融入項目支出預算管理各環節,加強項目庫建設,改進項目支出預算管理,建立事前有目標、事中有監控、事后有評價、結果要運用的全過程績效運行機制。
1.2衛生行業關于公立醫院財政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的政策
財政對公立醫院補助政策是通過預算管理方法實現的,按照部門預算編制要求,國家財政部會同衛生主管部門對公立醫院實行“二上二下”的預算申報審批程序。國家衛生計生委委管醫院由國家衛生計生委統一組織編制預算,進入中央部門預算體系,醫院必須每年申報部門預算(圖1)。公立醫院部門預算是財政預算的組成部分,由醫院對外報送,反映公立醫院和公共財政的關系,滿足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管理需要[3].每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預算管理醫院報送三年滾動項目庫,對項目進行審核、評審,評審通過的項目形成部門項目庫,根據輕重緩急對備選項目進行排序,擇優編制項目支出規劃,從部門項目庫中排序選取項目作為報財政部的項目庫,并組織評審。每年7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預算管理醫院根據部門預算初步安排建議,報下一年 “一上”部門預算,并在報送“一上”支出規劃時,將項目庫報財政部。財政部對項目進行審核,通過審核的納入財政部項目庫。“一下”階段,財政部審核、評審部門申報的項目,審核通過的納入財政部項目庫,綜合平衡后核定下達部門三年項目支出控制數。國家衛生計生委以財政部審核通過的三年規劃 (分年度)控制數為基礎,分解下達下級單位,并將項目庫反饋預算管理醫院。“二上”階段,國家衛生計生委根據控制數進行平衡,將一級項目控制數落實到二級項目,項目須從納入部門項目庫的項目中選取。預算管理醫院根據部門下達的控制數編制“二上”預算。公立醫院財政項目支出預算管理除了遵循有關法律、國務院及財政部規定外,還要執行衛生行業政府投入政策、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