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生態建設一直忽視自然生態環境自身的發展邏輯和規律,而將生態環境建設服務人作為唯一中心的指導思想長期存在,對生態環境予取予求。伴隨著生態問題的日益凸顯,可持續發展成為經濟學家和環境學家關注的熱點。
成都市作為中國中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是我國西部地區的發展極核,擁有“山、田、河、湖、林”等良好的生態本底,其是否可持續發展關系著四川乃至西部地區的發展前景,因此探討和研究成都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1 生態足跡
1. 1 生態足跡簡介
生態足跡( ecological footprint) 也稱“生態占用”.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 生態系統) 吸納,并以生物生產性土地( 或水域) 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 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生態足跡法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 Willian E. Rees) 提出,并由 Wackernagel 進一步完善,它是近 20 年來定量測量可持續發展領域最重要的進展。
1. 2 生態足跡計算模型
生態足跡的計算包括 3 個主要部分,即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和生態盈余/赤字。
1. 2. 1 生態足跡的計算
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為:【1】
式( 1) 中: EF 為總的生態足跡; N 為人口數; ef 為人均生態足跡; ci為 i 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 pi為 i 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 aai為人均 i 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i為所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 Ai為第 i 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產面積; rj為均衡因子,現普遍采用的均衡因子為耕地2. 8、林地1. 1、牧草地0. 5、建筑用地2. 8、水域0.2、化石燃料用地 1. 1.
1. 2. 2 生態承載力計算
生態承載力指一個區域實際提供給人類的資源和產品,折合為所有生物生產土地面積( 包括水域) 的總和,其代表了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的生態基礎。生態承載力的計算公式為:【2】
式( 2) 中: EC為區域總生態承載力( hm2) ,N為人口數,ec 為人均生態承載力( hm2/ 人) ,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yi為產量因子。本文所采用的產量因子是張志強、徐中民等學者所采用的中國平均值,即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的產量因子分別為 2. 61、1. 28、0. 19、1. 00、1.66.同時出于謹慎性考慮,根據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CED) 的建議,在生態承載力計算時應扣除 12% 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
1. 2. 3 生態赤字 / 盈余
生態赤字/盈余,就是生態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差數/余數,它反映一個區域的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狀況。生態足跡測量了人類維持一定的消費水平所必需的生物生產面積,將其同國家或區域范圍所能提供的生物生產面積( 生態承載力) 進行比較,就能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于當地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提供定量的依據。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要滿足其人口在現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費需求,該地區要么從地區之外進口欠缺的資源以平衡生態需求,要么通過消耗自然資本來彌補收入供給流量的不足。這兩種情況都說明地區發展模式處于相對不可持續狀態,其不可持續的程度用生態赤字來衡量。相反,生態盈余表明該地區的生態容量足以支持其人類負荷,地區內自然資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費的需求流,地區自然資本總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區的生態容量有望擴大,該地區消費模式具有相對可持續性,可持續程度用生態盈余來衡量。
2 成都市生態足跡計算
2. 1 生態足跡計算
生態足跡計算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生物資源的消費和能源的消費。生物資源消費分為農產品、動物產品、林產品、水果和木材等大類。【表1】
能源消耗部分同樣根據資料處理了煤、汽油、電力等能源。計算足跡時將能源的消費轉化為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當地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積。【表2】
2. 2 生態承載力計算【表3】
2. 3 生態盈余 / 赤字的計算【表4】
由表 4 可以看出,扣除 12% 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2010 年成都市的生態赤字達到-0. 594 hm2/ 人,總人口的生態赤字為-682. 55 萬 hm2.
2. 4 近幾年成都市生態赤字 / 盈余的對比根據以上計算方法,計算得出 2009 年及 2008 年的成都市生態赤字,如下表所示:【表5-7】
3 分析與對策
從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近幾年來,成都市一直處于生態赤字狀態,且生態赤字逐年遞增,說明目前成都市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過渡消耗、超出自然界生態承載力范圍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態。
3. 1 保護林地資源,發揮生態效益
從表 7 中可以看到,近幾年來成都市生態足跡僅有林地和建設用地存在盈余,其余均呈現生態赤字。但是,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林地的生態盈余正在逐年下降。從市域土地類型分布可以看出,林地面積為 3 347 km2,占市域面積的36% ,主要分布于東西兩側的龍門山及龍泉山區域,為成都市域的生態腹地,是市域綠色源泉,在成都市生態平衡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進一步提高市域森林覆蓋率,保護現有林地資源,繼續發揮林地的生態效益。
3. 2 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實現集約發展
成都市生態足跡計算中比較特殊的是建設用地生態足跡存在生態盈余,說明目前成都市建設用地使用效率較高,建議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實現城市用地的集約發展,減少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利用格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等現象,從而進一步提高建設用地的生態盈余。
3. 3 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耗能高產出產業
成都市 6 種生態生產性土地中,化石能源用地赤字居于首位,而化石能源用地是由地區對各種能源的消耗轉化而來,其中工業消費占很大比例,因而只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能耗高產出產業,才能降低化石能源用地的赤字。
3. 4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生態產量
對于農用地,目前生態赤字比較嚴重,可以看出農業發展還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采用高技術,提高自然資源單位面積的生態產量,高效利用現有資源存量。
參 考 文 獻
[1] 宋寶莉,何東。 基于生態足跡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成都市為例[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 3)
[2] 賴萍。 基于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分析---以成都為例[J]. 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8( 3)
[3] 成都市統計局。 成都統計年鑒( 2009-2011) [M]. 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2011